查看原文
其他

一书一世界,共读满园香!唯有童年所见,方能滋养终生——重庆雨花小学教师成长记

文宣部 道中书院 2022-05-22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一花一世界,共读满园香


 冯显淑

从未想过,能把什么书读过上一百遍!更没想过,居然能把晦涩难懂、诘屈聱牙的文言文读了上百遍!一直以为,经典如墨蓝穹宇中亘古闪耀的星,熠熠生辉却又高远缥缈,对于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当“经典”像一缕香熏染过校园时,回首往昔,自己却早已浸润其中。也正如马克·吐温说,“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当我们把这些“应该读”的东西读起来时,当我们来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时,你才能体悟到让这弦歌之声历久弥新的意义!

回想走过的一年又半载,从迷茫到清明,从盲从到自觉,从怀疑到笃定,感谢张光琼校长的引领,感谢经典的滋养,感谢自己的坚守!

1





之于我们,不读经典,何以雅怀。



厚厚的一本《学庸论语》,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始,跟读,标注易错的字音,一遍一遍地诵读,一篇一篇地“翻越”,起始有过初生牛犊的无畏,再到几天之后的兴味索然,甚至是应付了事。懈怠时,看见孩子们在坚持,读书会大家互相督促,偶尔听听自己在“喜马拉雅”里的录音,数数书上与日俱增的“正”字,慢慢地熬过了诵读的疲乏期,读着读着,似乎又找回了最初的兴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当一遍一遍地诵读这些平时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时,你似乎就有了再见老朋友的亲切之感。诗人雪莱说:“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一次次经典诵读的培训,一次次对自我生命的加持,越学,越读,才知道自己的世界多么渺小,才知道自己的知识多么匮乏,也一次次地告诫自己: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唯有读书。

作者所在的重庆雨花小学,在张光琼校长的引领下,2018年暑期,首次组团参加道中书院“经典诵读进课堂”教师培训


一本《论语》啃完,再读《大学》《孝经》《老子》《孟子》,忽然间有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轻松与快慰!就这样,在一阵平实一阵欣喜中,读着读着,日有所诵,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你生活的一部分。读着读着,慢慢地你会发现,经典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是古哲先贤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内心的安宁,闲适的心态和浩然的正气! 


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读经典,读的就是你自己,读自己对父母的孝顺,读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读自己对生活的追求,读自己对生命的思考。诵读经典,品味人生,你就会收获一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修为,你就会收获一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你就能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而我们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不正是要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度好生命的轮回吗?

1





之于教师,不读经典,无以求道。



在这个什么都追求改革,追求创新图变的时代,教育这个自古以来都备受关注且似乎人人都有发言权的话题,一直都在力求变革。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入的变革,那就不能成其为教育”。“乱花渐欲迷人眼”。而今,面对纷繁复杂的课改,作为老师,我们很难沉下心来,找一条真正的最好的触及灵魂,开发人性的教育之路。迷茫之际,读经教育,就成了我们教育人的指路明灯。 


“儿童读经”乃儿童的教育基础,13岁之前就是打生命地基的过程。读经不是万能的,但儿童读经把握了最好的教育时机,就是做好了基础的工程。有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就如同有了一把学习的万能钥匙。读经教育就是以生命启发生命,以人性唤醒人性,在诵读中,用古代先贤的智慧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这不正是触及灵魂的教育吗?

1





之于孩子,不读经典,难以启智。



从《弟子规》到整部《论语》,到《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几万字的经典,七八岁的孩子能行云流水般齐声诵读!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能将上万字的古文,流畅地诵读甚至背诵下来,不就锻炼了孩子坚韧的性格吗?诵读时,孩子们正襟危坐;活动时,动若脱兔;摄像机前,胸有成竹!一年半的时间,班上40个孩子包本《弟子规》,37个孩子包本《大学》,18个孩子包本《中庸》,18个孩子《论语》(1-5),7个孩子包本《论语》(1-10),4个孩子包本《论语》,2个孩子包本《学庸论语》,2个孩子包本《老子》,1个孩子包本《孝经》,5个家长包本《大学》,1个家长包本《中庸》,自己也包本了《大学》,这累累的硕果就是“全民阅读”创造的奇迹!

每个孩子“喜马拉雅”音频里,成千上万的点击率;每天的晨读、晚温,从不间断;朗读课文时的深情并茂,晨读时的自觉自律,课堂上的专注,强大的定力,更是“全民阅读”带来的变化!

记得在教学《江雪》一诗时,我问孩子们:“你读懂了什么?” 一个孩子回答说:“我觉得这个钓鱼的老人,应该就是柳宗元。”为孩子们的发现,我一阵窃喜:“为什么?”“因为老师你说过,他受排挤被贬官到永州。”立刻有人插嘴:“这就是体现他心情的一首诗。”“什么心情?”“孤独。”“从哪儿可见?”“孤舟,独钓。”我紧追不放:“只有孤独么?”“不!虽然孤独,但是内心仍然像雪一样高洁。不然,为什么写雪呢?”这灵动的思维不就得益于经典的诵读吗?

课堂的惊喜太多太多。学习“花言巧语”,我问这是什么意思?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就是‘巧言令色’呀!”给生字组词他们会这样组:治(治国齐家)怪(怪力乱神)。学习《纸船和风筝》,让孩子们写话:小熊会给松鼠写什么呢?一个孩子说到:“我的好朋友,我特别想你,就像‘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忍不住感叹:读了,还真是嵌进去了!学生偶尔的回答,带给你的是惊喜,我知道这绝不是灵光一现,一定是厚积薄发。没有入口成章,何来出口成章?这也再次证明了,小孩子就是成人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就会拥有什么。

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友!处理孩子们的矛盾时,我会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孩子们接下句的时候,他们也在用圣贤为人之态度深深地自省。当同龄人还沉浸在动画片、手机游戏中时,他们已经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行远必自尔,登高必自卑”,他们已经把“不贰过”的颜回作为了自己的榜样,他已经明白了“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和同样学习优秀的同伴相比,他们多存储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来迎接今后未知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又何乐而不为呢?


诵读经典,绝不仅仅是孩子表面上背诵经典朗朗上口,也不是满足于他背了多少本书和多少字,更重要的是能从经典里吸取营养,从善如流。所以,更令我欣慰的是,我已经越来越感受到孩子们独特的气质——温柔敦厚,中正平和,却又积极阳光!还记得咱们班国学班长余龙睿同学第一次包本《学庸论语》,59分钟背完,提醒了五次,可因为最多只能提醒四次而没有通过。原本以为他会灰溜溜的,甚至会哭,可,问他时,他却平静地说:“张校长让我再多读几遍。”在现场的余妈妈,心疼、难过,也因为第一次包本失败,妈妈担心他要是还不成功,孩子会受到打击。可是他却说:“我得行!如果这次不成功,我就再去!”“我得行!”是自信,“再去!”是不惧失败!小小的孩子,让人感动!时隔几天的包本成功后,只有淡淡的一笑:“过了!”没有欢呼雀跃,没有眉飞色舞,好喜欢他对待成功的这种不骄不躁!或许这种锲而不舍和清明淡然才是孩子在诵读经典之后最难能可贵的收获!

诵读经典,如如不动,用志不分,气势磅礴,对话圣贤,全民阅读已然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下了智慧的种子,生命就在不知不觉中充实饱满。“唯有童年所见,方能滋养终生。”难以想象,孩子以他物欲未开的生命,那些经典文字在脑子里储存、回旋、酝酿、发酵,未来又将收获一个怎样光明圆满的人生!

“心开窍于舌”,在经典诵读中,书声似击玉琅琅而入耳,智慧似清泉潺潺而出心!

一书一世界,共读满园香。清风朗月,手捧经典,氤氲墨香,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经典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诵读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对话圣贤,感受其于无声处绕梁,于无色处绚丽,于陋巷中金玉满堂,于荒芜中高朋满座。

雨花人会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来告诫自己要善始善终,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努力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2020.1.5






作者:(雨花小学)冯显淑

编辑审核:(文宣部)郑路达

相关链接

    1.经典润童心,雨花香满园:重庆江北雨花小学的经典诵读实践之路

     2.张光琼校长:听得懂拼命做,听不懂照着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我们就会变得不简单

    3.重庆雨花小学举办“全民阅读•书香雨花”新四篇师资培训会简报(一)
     4.郑敏: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5.江瑞:知其不可奈何 而安之若命
     6.唐春林:教育焦虑 一读了之
     7.肖琍亚:悟道 传道 赞天地之化育
     8.雨花小学举办“全民阅读•书香雨花”师资培训会简报(二)
     9.雨花小学举办“全民阅读•书香雨花”师资培训会简报(三)
(更多信息,请关注“ 重庆市江北区雨花小学”微信公众号查询元月上旬群发贴文)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中小学“经典诵读进课堂”校长教师培训往期信息汇总,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